□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黄 佳
仁爱精神,是儒家文化的关键精神,“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孔子将“仁”视为最高层次的道德标准。樊迟问仁,孔子曰:“仁者爱人。”仁德的底层逻辑是“爱己”,它属于个人品德,从爱己出发,衍生到爱亲再到泛爱众,爱生物兼爱万物。“仁”要求首先要有爱自己的能力,从而才能爱自己的父母、兄弟,紧接着就是对他人的爱以及对自然社会的大爱。在把握“仁”的过程中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仁者爱人之爱己
“爱己”作为“爱人”的首要,它是基础,也是儒家“仁学”中最为根本的起点。以“爱己”作为起点,随后为爱亲、爱众。孔子2000多年前的“爱己”观点与几百年前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相吻合,即个体的基础性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儒家孔子的“爱己”体现在个体的品德修养、人际交往以及人格完善等多个方面。正如孔子所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此基础上孔子进一步指出,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九思包括视觉、听觉、神态、言语、行为等多方面的考量,阐述了个体在“爱己”的过程中应如何进行自我反思和提升,目的是实现个体内在心理的和谐与外在行为的庄重。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每个人都是社会建设的一员,应承袭《论语》中孔子所谈的“爱己”精神,倡导道德的主体性。每个人都应该肩负起自身应有的社会责任,以“爱己”为基础,拓展至爱亲、泛爱众,共同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仁者爱人之爱亲
孝悌,“孝”代表孝顺父母,“悌”代表友爱兄弟。自古以来“孝悌”二字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美德体系中,不仅是中华民族血脉中不可或缺的财富,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中的瑰宝。“孝”被看作“仁之本”。“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亲亲之孝、家庭之爱是“仁爱”的根本。孔子强调拥有孝悌品质的人,往往恪守规矩、踏实可靠。“孝”体现的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对父母的敬重与尊崇。子游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答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强调,孝敬父母不仅在于给予父母物质上的满足,更在于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尊敬与感恩。对父母的孝心体现在应以诚挚之心回馈父母,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提供精神支撑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悌”强调的是对兄弟姐妹的敬爱。司马牛曾惆怅道:“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则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并进一步提出:“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司马牛因无兄弟而感到孤独忧愁,子夏则劝慰他,如果以敬爱与礼仪待人,那么四海之内皆可为兄弟。在司马牛与子夏的对话中不难体会到“悌’的重要性。而“孝”与“悌”之间,存在一种逐步拓展、层层递进的关系。“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在当今社会,以孝悌为先的和谐家庭,对于推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仁者爱人之爱众
孔子认为“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爱众”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他人而言的忠恕;二是对万物而言的爱自然。第一,忠恕之道是人际交往之基石,儒家之道德规范,更是践行“仁”的方法与途径。它深刻诠释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导我们以宽容、体谅之心去对待他人,从而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曾参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谓“忠”,即尽心竭力,尽己之心以爱人。《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己欲立而立人”意味着我们应该以自己的成功为基础,去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目标。这表达了一种道德观念,即我们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他人,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共赢。“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想要腾达也能帮助别人腾达,指自己先达到自己的目标,然后再去帮助别人达到他们的目标。故这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践行“仁”的方法,同时也就是所说的“忠”。所谓“恕”,即推己及人。《论语·卫灵公》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人,不要对别人作出不尊重、不关心或者伤害他人的行为,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就是践行“仁”的途径,也就是“恕”。一个人做到了“忠”与“恕”,那便是从自身做起,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了“仁爱”。《论语·颜渊》言:“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强调领导干部应率先垂范,严于律己,务必端正自身的言行举止。第二,爱大自然。“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的“爱众”思想不仅涵盖了对众人的爱,更进一步扩展至对万物及自然界的爱护。“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在孔子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当于相互依存的道德关系,他承认了自然的合理性与客观性。把“仁爱”从“爱亲”拓展到“爱众”,再将“爱众”的内涵扩充到自然万物。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物质生产水平,对大自然过度开垦,破坏、滥用耕地,造成水土流失等问题,使得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必须解决的严重问题之一。传承和弘扬“爱众”的思想对于增强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2 国战手游研发活动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