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开学季,一学子到北京大学报道,由于他带着行李不方便去办理手续,于是找了个像退休的老头子帮他看行李,自己好去报道。过了一个多小时,自己才办理完回来,老头子在原地等了一个多小时,等他回来才离开。学生对老头子表示了感谢,也没太在意。
过了几天,开学典礼上,学生看到前几天帮自己看了一个多小时行李的老头,那竟是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季羡林与猫
季羡林,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师,精通十二国语言,著作等身,被誉为“东方文化泰斗”。然而,无论荣誉多么耀眼,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我只是沧海之一粟”,这是季老对自己的评价,字里行间流淌着超乎寻常的谦逊。
除了著作等身的一面,季羡林在生活中其实也是一个充满幽默和趣味的人。
他的“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名闻全国。他解释说,这并不是绝对反对锻炼或挑食,而是主张顺其自然,心胸开朗,乐观愉快。独特的养生之道让季老活到了98岁。
在《牛棚杂忆》中,他以轻松诙谐的口吻描述了那段艰难岁月,即使在逆境中,也不忘给自己和读者带来一丝笑意,展现出非凡的乐观精神和智慧。
他的《清华园日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立体的人物肖像,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文化人物的多重身份——既是公众人物,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然而,他的某段日记原文是:多同几个女人(接触)。
却被传讹为:多日几个女人。
请诸君仔细辨别,勿要曲解季老的原意。
季老著作节选
01
今天看了一部旧小说,《石点头》,短篇的,描写并不怎样秽亵,但不知为什么,总容易引起我的性欲。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同几个女人,各地方的女人接触。
02
过午德文,颇形疏散。看清华对附中女子篮球赛。说实话,看女人打篮球,其实不是去看篮〈球〉,是在看大腿。附中女同学大腿倍儿黑,只看半场而返。
03
早晨只是上班,坐得腚都痛了。
04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迟迟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包好过年
05
有的有校舍,有教授,有学生,但教授和学生水平都不高,马马虎虎,凑上四年,拿一张文凭,一走了事。
06
我的思想时常转到性欲上去,我这时的心情,我个人也不能描写了,我相信,也没有人能够描写的。
07
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X的,这些XX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X的什么东西?
08
过午看同志成中学赛足球和女子篮球。所谓看女子篮球者实在就是去看大腿。说真的,不然的话,谁还去看呢?
09
我写日记,有感即发,文不加点,速度极快,从文字上来看,有时难免有披头散发之感,却有一种真情流贯其中,与那种峨冠博带式的文章迥异其趣。我爱上了这些粗糙但却自然无雕饰的东西。
10
早晨在大礼堂开会,有邵元冲演讲,我没去听,同王、武等各处逛,因为女生宿舍开放,特别去看了一遍。一大半都不在屋里。
网友的分享
01
但你真的去读这本日记,会发现这种人就是又勤奋又有天赋,他一个下午咔咔能看好多书,想翻译个什么咔咔就弄出来了
02
名人也摆烂好家伙
(胡适:1911年7月15日:打牌;1911年7月16日: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定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1911年7月17日:打牌
余华:我第一天来文化馆上班时,故意迟到了两小时,结果我发现,自己居然是第一个来的!我心想这地方来对了。托尔斯泰:1858年9月19日:很愉快。决定了,应当爱。应当劳动!就这样。1858年9月20日:很累。不想爱了,也不想劳动了。
03
笑大师的俗,学不来大师的雅。看季羡林的文选都知道他其实是个温柔脆弱的人
04
打球那个很真实,女生也是去看帅哥大高个帅气肌肉男的,没帅哥谁去啊,半途而返
05
1911年出生的季老,1932年才几岁啊?就算是大师也肯定有普通人的一面,总不能把大师都吹得不食人间烟火一样吧。不过季老也属实大方,别人请他删掉这些内容,他却坚持留下来[笑哭]
06
所以其实说点脏话也无伤大雅,只是别在课堂上。人类的原始欲望也没什么不对,只是别发到工作群里。哈哈。
07
大家喜欢看大师这些和凡人一样的言谈举止,因为都明白,专业上永远都看不到人家的背影。
08
简单的嘴臭,极致的享受
09
季老先生真的是国学大家了,之前有人给他封过名号,季老先生拒绝,表示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很谦虚的一个人
10
这个只能当做段子来看,只是季羡林先生本质里很可爱的一部分,不可以当做这是季羡林先生的全部,希望理智观看
11
我记得季老好像是文科全才,功课好的不得了的。人家有资本狂啊。就像柯洁。不要以为柯洁年轻所以抽象,而是天才也有很多抽象的
12
日记出版前曾被建议删改,季羡林则决定一字不改:“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后也不会成为圣人。”
13
这才是让人喜欢的、真实的作家,抛开虚假的头衔与名誉,浮现出一个可爱又和蔼可亲的发牢骚文学家
14
马德,我已经学会了报粗口,但是和季老还差了一整个脑子的学问
15
当时在图书馆看季老写的梵语研究论文,说自己反省了一下,连发三篇论文批评一位美国学者是不是有点过于尖锐了,反省结果是这是个美国学者所以可以理解,并没有尖锐
16
季羡林本身脾气就不太好。只是别有用心的红宣传选择性忽略罢了,你自己去看他相关的传记纪实,你会发现他脾气不小
17
季老在晚年的时候写的散文里说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都应该如实的表达出来,不用到了晚年对什么东西加以掩饰。季羡林的儒雅随和当然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呀。这些当段子看看就行,季老真的终老是个很纯粹的人
18
名人不是圣人,但在我们的德性社会里,好像名人必须是圣人,哪怕不是也得包装成圣人,有这个必要吗?
END
以上网图,若侵权,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2 国战手游研发活动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