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曾经给曹爽留下了极为形象的评价:“驽马恋栈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曹爽如同一匹劣马,贪恋槽中的豆料,缺乏远大志向,无法与千里马相提并论。这一评价无疑将曹爽的局限性和性格缺陷暴露无遗,而曹爽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确实因自身的决策失误和软弱,被司马懿所控制,并最终丧命。曹爽的命运令人惋惜,但他的一生又是如何演变成这样呢?这背后究竟有何深层次的原因?
曹爽,作为大司马曹真之子,天生便具有显赫的背景,属于典型的“官二代”。他性格谨慎,体态较为肥胖,为人低调,不显山不露水。然而,为什么这个原本不显眼的官员会在后来变得飞扬跋扈,甚至走向权力的巅峰呢?这与当时复杂的历史形势密切相关。曹爽从小便与曹叡关系亲密,曹叡即位后,便开始将他逐步提拔。曹爽从武卫将军做起,主要负责皇帝寝宫的安全。武卫将军虽是禁军的核心,拥有一定的权力,但毕竟和真正的权力中心仍有差距。然而,曹叡临终时,曹爽却凭借其特殊地位,成为了托孤重臣之一,这其中的过程充满了政治的曲折。
曹叡病重时,按照惯例,原定的托孤大臣应为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五人。燕王曹宇资历最深,是曹芳的长辈,而夏侯献与曹肇则对曹叡身边的宠臣刘放、孙资一直不满,并曾言辞犀利,威胁要取代他们。然而,刘放与孙资心急如焚,开始劝说曹叡改变决定。当时,曹宇召曹肇外出商议,夏侯献与秦朗也都不在,只有曹爽陪在曹叡床前。曹爽趁机向曹叡进言,说曹肇、秦朗并不称职,而那些宠臣不过是赵高之流,不堪辅政。曹叡虽已奄奄一息,仍皱眉询问,最后两人推荐了曹爽与司马懿,曹叡答应了这一决定。
展开全文
最初,曹爽对司马懿充满敬意,并常常请教他处理政务。司马懿也态度和蔼,礼让有加。这种关系若保持下去,或许历史将会大不相同。然而,曹爽的转变并非完全源于他个人的野心,而是身边的人在不断地推动着他。特别是所谓的“台中三狗”——何晏、邓飏、丁谧,这三人由于品行轻浮,长期不被曹丕和曹叡重用。然而,在曹爽当权后,这三人因和他关系密切,迅速上位,并不断劝说曹爽通过独揽大权来巩固自己的位置。在他们的影响下,曹爽的心态发生了剧变,逐渐对权力产生了强烈的欲望。最终,曹爽在这三人的劝导下,开始孤立和幽禁郭太后,架空了司马懿,并正式开始专权。
曹爽不但将曹叡的两位才人收入后宫,还提拔了自己的兄弟们进入重要岗位。曹羲任中领军,曹训任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而“台中三狗”则借此掌控了文武官员的升迁。所有不与他们联盟的官员,几乎都在各种借口下遭到打压。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深感形势不妙,装病以躲避曹爽的打压,但私下却开始积蓄力量,联络朝中忠臣,为将来反击曹爽埋下伏笔。
最终,公元249年,曹爽和兄弟们带着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尽管谋士桓范曾劝告曹爽要留曹羲与曹训看管禁军,防止政变发生,但曹爽自大,未听劝告。此时,司马懿联合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孚等人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政变。司马懿率军夺取了武库,控制了司马门,成功营救出被幽禁的郭太后,并从她手中得到了解除曹爽职务的诏书。紧接着,司马懿开始在洛水浮桥上发起对曹爽的“清君侧”,要求曹爽立即下台。
曹爽在得知政变消息后,惊慌失措,无法有效应对。最终,迫于压力,曹爽被迫投降。虽然司马懿保证其安全,并表示政变的目的仅仅是让其交出权力,但曹爽的命运已然注定。最终,在朝廷的强力压力下,曹爽被判谋反,依照魏律处死,甚至连同三族一同被诛。
总体而言,曹爽的悲剧一生是一场由权力斗争引发的灾难。起初,他的性格低调、谦和,无欲无求,只愿享受官位带来的荣华富贵。然而,由于身边权力斗争的不断升级,再加上不明智的人事安排和被三人蛊惑,曹爽渐渐走向了专权的道路,最终因权力的失控而走向灭顶之灾。这种因权力而起的变故,正是他人生的悲剧所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2 国战手游研发活动站 All Rights Reserved.